以我國與中國今日互訪之頻密,實在難以想象半個世紀前的建交之路迂迴曲折。我國與中國是在1974年5月31日建交,在當時的國際情勢下,過程中並不容易。所幸兩國領袖大力推動,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我國第二任首相敦拉薩於1974年5月28日到中國,此行被形容為“破冰之旅”,帶回來了豐碩的成果。當時拉薩率領一支40人的龐大代表團訪華6天,作為第一位訪華的東盟國家領導人,他受到中方的熱情接待。
ADVERTISEMENT
在訪華期間,拉薩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副總理李先念針對雙邊、區域和國際性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會談。拉薩也會晤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兩人舉行了對話。
5月31日,拉薩與周恩來簽署歷史性的馬中建交聯合公報,宣佈兩國關係正常化。除了官方節目之外,拉薩也登上萬里長城和遊覽故宮。
在結束北京的行程後,拉薩在6月1日轉赴上海訪問。拉薩在大選前與中國正式建交,在同一年舉行的大選中取得輝煌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馬中建交,讓國陣贏得華人的大力支持。
一切從“乒乓外交”開始
馬中建交前,拉薩曾經在1971年5月派出貿易代表團訪問中國。當時率團訪華的是國企主席東姑拉沙裡,他也成為兩國建交前,第一位在北京和周恩來見面和會談的大馬領袖。
拉沙裡說,這支貿易代表團回國後,中國開始向大馬購買橡膠、棕油等原產品。
在東盟率先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我國,也從“乒乓外交”開始。1971年11月,我國的乒乓隊受邀到北京參加亞非乒乓邀請賽。拉薩當時以大馬奧理會主席的名義寫了一封信,讓率隊前往的大馬乒總會長丹斯里曾永森帶到北京,設法轉交給周恩來。信中內容只是簡單地表達了對中國政府邀請馬來西亞乒乓球隊的謝意。
周恩來馬上體會到拉薩親筆致信的深切含意,兩天後就讓外交部長姬鵬飛出面會見了曾永森和“藏”在乒乓球隊裡的一名外交官。雙方進行了45分鐘的會談。
1972年,北京辦亞洲乒乓球邀請賽,仍是曾永森帶大馬乒乓球隊前往,兩國有了進一步接觸。
1973年,曾永森代表大馬乒總邀請中國乒乓球隊訪馬,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程瑞聲作為乒乓球代表團副團長一同到來。
建交功臣 3領導人同年去世
馬中在1974年5月31日正式建交,1976年1月周恩來去世,一個星期後拉薩逝世,同年9月,毛澤東也去世了。
在馬中談判建交時擔任毛澤東和周恩來英語翻譯員的唐聞生說,他們都已經年老體弱,但還是對兩國關係和人民的福祉,以及世界和平有著放不下的牽掛,一直堅持到談判完成。
她說,當時毛澤東的健康不太理想,但還是與拉薩進行一個多小時會談。
“那次不是一般禮節性的見面,這顯示了毛主席對中馬關係和人民友好的發展寄託很大的希望。”
談起周恩來與拉薩的會談,她更是感觸良多,拉薩是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的最後一位外國政要,之後患上膀胱癌的周恩來就進醫院治療至去世。
拉薩是在1974年5月28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當晚,歡迎宴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主持宴會的周恩來和拉薩都發表了講話。
周恩來說:“實現中馬關係正常化,是符合中馬兩國人民利益的。拉薩首相這次來我國訪問,兩國政府將正式宣佈建交,從而揭開了中馬關係史上新的一頁。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此表示熱烈的歡迎!”
周恩來抱病推動建交
拉薩說:“我這次到北京訪問,其目的是要恢復和加強我們兩國悠久的關係。這次訪問,將實現兩國外交關係的正常化……馬來西亞熱誠地歡迎我們之間的關係發展。我深信,我們兩國對促進相互的諒解會做出重要的貢獻。我也是本著這種精神展望更加幸福和更加光明的未來。”
隔天傍晚,周恩來和李先念在人民大會堂與拉薩舉行會談。
這時,周恩來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為了預防意外,醫護人員做好了隨時搶救的準備。
周恩來以頑強的毅力堅持整個會談過程並最終達成協議。這是周恩來最後一次同外國首腦舉行的正式會談。
唐聞生說,當時醫生說周恩來的健康情況不太好,後來才知道他其實病了一段時間,而且是膀胱癌,已經到了尿血的程度。
“醫生早已勸周總理早日進醫院治療,但周總理說‘馬來西亞首相要來談判兩國建交的大事’,所以他要推遲到談判完成後才進院治療。”
5月31日晚上,周恩來和拉薩分別代表中國和馬來西亞政府簽署了中馬兩國建交公報。
這對改善中國同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之後,中國與菲律賓、泰國的建交公報也都由周恩來親自簽署。
隔日,周恩來才離開了工作生活了二十餘年的中南海西花廳,入院治療。
建交初期 一度停滯
馬中兩國領袖種下建交的大樹,並沒有立即長大,經過幾番寒暑,才能讓如今的後代乘涼。
曾經參與馬中建交談判過程的曾永森說,馬中雖然在1974年建交,但雙邊關係並沒有突飛猛進,反而在隔年由熱變冷。
中共祝賀馬共45週年引爭議
他2014年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說,事件源自中共在1975年致賀電給馬共,以祝賀馬共成立45週年。
“中共發賀電給馬共,是因為當時‘全世界的共產黨都是兄弟’,但這件事在馬來西亞引發了爭議。”
他說,由於大馬不承認馬共的合法性,而且當時有約3千至6千名士兵和警察在和馬共的抗爭中喪生,因此,許多國人對中共在馬中建交後還發賀電給馬共難以接受。
他說,馬中雙邊關係在建交初期就陷入冷卻,一直到1977年,他前往平壤參加朝鮮建軍節30週年紀念日,在北京停留時會晤時任中國副總理的谷牧,向北京反映這個問題。
不過,他指出,中國在處理馬共問題時顯得小心翼翼,沒有給予大馬任何具體的承諾。
“這段期間,趙紫陽和鄧小平曾訪問馬來西亞;而敦胡先翁也到中國訪問,但是這個問題(馬共)一直都陷入不明朗化的狀況,使到雙邊關係停滯不前。”
曾永森表示,直到1980年馬共成立50週年,中共沒有再發賀電,政府才鬆了一口氣,這個困擾著兩國的核心問題終於獲得解決。
領導人互訪 漸入佳境
鄧小平於1978年以副總理身分訪馬,與時任首相敦胡先翁進行兩次會談,並且轉達總理華國鋒邀請後者訪華的訊息,胡先翁接受了邀請。
鄧小平也前往國家清真寺,在拉薩陵墓前默哀和撒花瓣。
鄧小平夫人卓琳也拜訪拉薩夫人敦拉哈,並且邀請拉哈及孩子們一起訪問中國,拉哈也接受了邀請。
鄧小平在參觀馬來西亞橡膠研究所實驗站時,接過一名割膠工人的割膠刀,在旁邊的一棵生長了15年的橡膠樹上割膠。
胡先翁在隔年也就是1979年5月2日至9日率團訪問中國,適逢馬中建交5週年。兩國同意進一步發展雙邊關係,尤其是貿易關係,改善大馬入超的情況。
首位總理身分訪馬
趙紫陽獲敦馬款待
再過兩年,時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於1981年8月訪馬3天,他也是第一位以總理身分到訪馬來西亞的中共領導人。時任首相敦馬哈迪在機場迎接,並且設宴款待。
馬哈迪說,兩國關係一直在逐步地擴大,為了進一步加強這種關係,必須共同努力排除改善兩國關係道路上的任何障礙。
趙紫陽則說,中馬兩國人民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中國同馬來西亞建交後,雙方貿易在逐步擴大,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不斷增加。
此後,兩國關係漸入佳境,馬哈迪於1985年訪華,他在第一次任相共22年期間,訪華7次,第二次任相也赴華兩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