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热点

|
发布: 12:00pm 19/06/2024

遇捷

马来餐

大马女婿

马中建交50周年

中国人在大马

遇捷

马来餐

大马女婿

马中建交50周年

中国人在大马

马中建交50周年 | “大马女婿”赞叹多元之美 遇捷爱上马来餐

报道:刘玉萍
摄影:梁镇强/受访者提供
 (19/6见报)马中建交特辑/(中国人在大马)遇捷
遇捷开设餐饮店,并为客户烹煮生锅炖。

斜杠多重身分,来自中国吉林省的马来西亚女婿——(56岁),不仅能够完全融入大马的生活,也对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美食赞赏不已。

遇捷漂洋过来马来西亚讨生活,华丽转身娶妻生儿育女,成为餐馆老板,置办产业,不仅如此,还把本身所学的画画及书法在关丹进行宣导。

ADVERTISEMENT

配合,遇捷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直言喜欢马来西亚气候宜人,各族文化保有特性,是个宜居的国家。

“我本身就姓‘遇’,‘相遇’的‘遇’,来马已经超过20年,与太太徐秀美育有就读关丹中华中学,16岁的女儿及就读华小,12岁的儿子。”

结婚后,遇捷逗留在彭州关丹,并开店做生意,经营过画廊及水晶店,但在市场饱和情况下,于2015年进军餐饮业,目前在关丹经营四间餐馆,分别是肥羊小火锅总店、肥羊小火锅2分店、肥羊小火锅3分店(东北菜及川菜)和瓦岗传奇。

遇捷是书法及画画老师,因此,其店内张挂的大部分都是本身的画作,以大量书画做火锅店的装饰,也算是独具一格。

致力推动文化活动

遇捷一直来都致力于推动文化活动,也受邀参与书画展。

遇捷指出,本身是在1998年,随同参与书画展的团队,首次来到马来西亚。

 (19/6见报)马中建交特辑/(中国人在大马)遇捷
遇捷(左)参与彭亨佛教会联合举办马来西亚第三十二届全国书画展。

询及在还未到大马时,对马来西亚的印象如何,遇捷直言,当时只在地理及历史课本上读过马六甲海峡,因此,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六甲海峡,并对马来西亚充满好奇。

“当时,会认为马来西亚可能是个不会太先进的国家,但抵达马来西亚后,印象就不一样了。”

他指出,到达马来西亚后,觉得与1998年当时的中国相比,马来西亚还是很先进。

“那时候我们来马来西亚,要回国时,都会买上一些电子产品带回国内,包括录影机、相机等之类的,赠送或带给在中国的亲朋戚友。”

感觉大马还在原地踏步

至于对大马现在的印象如何,遇捷直言,感觉还在原地踏步,没有什么“动”,经济没有感觉到大跃进,城市建设也没有什么大变化。

“中国在这数十年,发展速度特别快,但,我还是会继续逗留在马来西亚,我的事业、家庭重心都在马来西亚。”

“况且,我现在回去中国也接不上了当地的迅速发展,也不晓得可以从事什么工作。”

“我已经非常熟悉马来西亚了,在这里也会驾车到处游玩。”

 (19/6见报)马中建交特辑/(中国人在大马)遇捷
融入大马文化的遇捷,是著名的书法老师。

遇捷分享了中国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披露本身回到中国家乡,发现改变巨大,并笑称不仅多了许多高楼,甚至连家中的高科技洗衣机及电视机也不晓得如何操作,需要询问母亲如何操作。

遇捷分享了本身到马来西亚时,学习的第一句马来文。

“我来到时,这边的合作伙伴,教会我们说‘apa khabar’(你好)、‘makan’(吃)和‘minum’(喝),最重要是学会买吃食,填饱肚子。”

“我本身并不挑食,什么食物都吃,nasi lemak(椰浆饭)等,隔一段时间没有吃还会怀念。”

喜欢马来餐炸鱼叁巴酱等

他表示,本身尤其喜欢马来餐炸鱼、叁巴酱、生青菜等。

“臭豆、榴梿我也吃,不会抵触。”

 (19/6见报)马中建交特辑/(中国人在大马)遇捷
遇捷以大量书画做火锅店的装饰,也算是独具一格。

遇捷自称是合格的“导游”,若有朋自中国来,会带着朋友游山玩水,尝一尝美食。

“无论朋友爱吃与否,我都会带他们尝尝不同的本地美食。”

“我认为,每个民族有不同的美食,一道食物成为美食一定有其特点,先不要排斥,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尝试。”

文化语言都没隔阂
很喜欢很习惯大马

对于在马来西亚的生活,是否有任何难以适应的地方,遇捷坦然指出,并不觉得有任何隔阂。

“无论是文化还是语言,我都没有感觉到有任何隔阂,我很喜欢也很习惯马来西亚。”

“就连环境及气候,我也是非常喜欢。”

遇捷指出,在马来西亚生活的这许多年,并不感觉到有太大的文化差异,反而赞扬本地华人,把中华传统文化保留得很好。

对于各族文化,遇捷认为,马来西亚各族人民的民族特性很突出,各族完整保存本身的文化。

各族融洽相处是特点

“看到马来西亚各族能够融洽相处,我感觉是蛮好的,这是马来西亚的特点。”

“并且互相之间都能够接受,互相谅解,真是不错。”

 (19/6见报)马中建交特辑/(中国人在大马)遇捷
遇捷(左二)与店内的员工合影。

他指出,虽然没有回国发展的打算,但会回乡探亲。

“我妈妈还在老家,我也会带母亲过来这里生活。”

遇捷提到,马来西亚政府落实的第二家园计划,相信会很多人愿意接受的政策。

“早期门槛较高,现在有所调整,适合有兴趣者申请。”

他个人看法是,如果马来西亚政策足够稳定,最能够吸引更多中国人到来投资、工作或居住。

“若政策变化太快,或不太稳定,则可能会是一大挑战。”

“我会向中国亲友推荐参与第二家园计划,我个人认为在马来西亚生活的优点,有生活环境、气候。”

他指出,本身不喜欢冬天的寒冷天气,因此,觉得马来西亚的气候是很好的。

“虽说是热天,但我喜欢这种平均的温度,这里的人也很淳朴,生活节奏慢。”

让遇捷决定长期逗留在马来西亚的原因,是因为漂洋过海的缘分——遇到本身亲爱的太太。

“我太太是霹雳怡保人,我们是在2001年,在关丹工作时认识的。”

遇捷随即与太太谈起远距离恋爱,而他那时持有专业人士工作准证,就这样中国马来西亚两边来回,一边工作一边恋爱。

他提到,之后,两人决定结婚,也商量定居在马来西亚彭亨关丹,因此,他所持有的签证变成配偶签证。

“我持有红IC(身分证),是永久居民。”

赞同中马免签政策

遇捷非常赞同中国与马来西亚互相免签证的政策,认为对两国人民带来许多好处。

“虽然说,目前仅落实1年,但,我相信这一年是为了修正一下潜在出现的问题,在之后,希望永久性的互相免签。”

他认为,互相免签对两国带来很大的利益,在经济及旅游上都有很大助力。

 (19/6见报)马中建交特辑/(中国人在大马)遇捷
遇捷展示张挂在火锅店内的画作。

他回顾当时,本身首度来马来西亚申请签证的情况,“在当时,申请签证手续挺繁杂,所需的时间也较长,需要数个月的时间,也需要邀请函、无犯罪记录自证信函等。”

他指出,之后,两国关系越来越密切,申请签证的程序有在简化。

“首次来马来西亚时,所取得的签证只能短暂停留,停留半个月,之后可以申请延长半个月。”

“我们的展览期一般是20天左右,就这样跟着做展览,每隔数个月来马逗留一段时间后,再回到中国。”

他指出,当时的展览,不仅仅在吉隆坡,也会跟团队到槟城及关丹等地展出。

今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遇捷希望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国家关系能够越来越好,经济互相开通,各种程序都能够简化。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