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热点

|
发布: 12:00pm 19/06/2024

遇捷

马来餐

大马女婿

马中建交50周年

中国人在大马

遇捷

马来餐

大马女婿

马中建交50周年

中国人在大马

馬中建交50週年 | “大馬女婿”讚歎多元之美 遇捷愛上馬來餐

报道:刘玉萍
摄影:梁镇强/受访者提供
 (19/6見報)馬中建交特輯/(中國人在大馬)遇捷
遇捷開設餐飲店,併為客戶烹煮生鍋燉。

斜槓多重身分,來自中國吉林省的馬來西亞女婿——(56歲),不僅能夠完全融入大馬的生活,也對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美食讚賞不已。

遇捷漂洋過來馬來西亞討生活,華麗轉身娶妻生兒育女,成為餐館老闆,置辦產業,不僅如此,還把本身所學的畫畫及書法在關丹進行宣導。

ADVERTISEMENT

配合馬中建交50週年,遇捷接受星洲日報訪問時,直言喜歡馬來西亞氣候宜人,各族文化保有特性,是個宜居的國家。

“我本身就姓‘遇’,‘相遇’的‘遇’,來馬已經超過20年,與太太徐秀美育有就讀關丹中華中學,16歲的女兒及就讀華小,12歲的兒子。”

結婚後,遇捷逗留在彭州關丹,並開店做生意,經營過畫廊及水晶店,但在市場飽和情況下,於2015年進軍餐飲業,目前在關丹經營四間餐館,分別是肥羊小火鍋總店、肥羊小火鍋2分店、肥羊小火鍋3分店(東北菜及川菜)和瓦崗傳奇。

遇捷是書法及畫畫老師,因此,其店內張掛的大部分都是本身的畫作,以大量書畫做火鍋店的裝飾,也算是獨具一格。

致力推動文化活動

遇捷一直來都致力於推動文化活動,也受邀參與書畫展。

遇捷指出,本身是在1998年,隨同參與書畫展的團隊,首次來到馬來西亞。

 (19/6見報)馬中建交特輯/(中國人在大馬)遇捷
遇捷(左)參與彭亨佛教會聯合舉辦馬來西亞第三十二屆全國書畫展。

詢及在還未到大馬時,對馬來西亞的印象如何,遇捷直言,當時只在地理及歷史課本上讀過馬六甲海峽,因此,印象最深刻的是馬六甲海峽,並對馬來西亞充滿好奇。

“當時,會認為馬來西亞可能是個不會太先進的國家,但抵達馬來西亞後,印象就不一樣了。”

他指出,到達馬來西亞後,覺得與1998年當時的中國相比,馬來西亞還是很先進。

“那時候我們來馬來西亞,要回國時,都會買上一些電子產品帶回國內,包括錄影機、相機等之類的,贈送或帶給在中國的親朋戚友。”

感覺大馬還在原地踏步

至於對大馬現在的印象如何,遇捷直言,感覺還在原地踏步,沒有什麼“動”,經濟沒有感覺到大躍進,城市建設也沒有什麼大變化。

“中國在這數十年,發展速度特別快,但,我還是會繼續逗留在馬來西亞,我的事業、家庭重心都在馬來西亞。”

“況且,我現在回去中國也接不上了當地的迅速發展,也不曉得可以從事什麼工作。”

“我已經非常熟悉馬來西亞了,在這裡也會駕車到處遊玩。”

 (19/6見報)馬中建交特輯/(中國人在大馬)遇捷
融入大馬文化的遇捷,是著名的書法老師。

遇捷分享了中國科技日新月異的情況,披露本身回到中國家鄉,發現改變巨大,並笑稱不僅多了許多高樓,甚至連家中的高科技洗衣機及電視機也不曉得如何操作,需要詢問母親如何操作。

遇捷分享了本身到馬來西亞時,學習的第一句馬來文。

“我來到時,這邊的合作伙伴,教會我們說‘apa khabar’(你好)、‘makan’(吃)和‘minum’(喝),最重要是學會買吃食,填飽肚子。”

“我本身並不挑食,什麼食物都吃,nasi lemak(椰漿飯)等馬來餐,隔一段時間沒有吃還會懷念。”

喜歡馬來餐炸魚叄巴醬等

他表示,本身尤其喜歡馬來餐炸魚、叄巴醬、生青菜等。

“臭豆、榴槤我也吃,不會牴觸。”

 (19/6見報)馬中建交特輯/(中國人在大馬)遇捷
遇捷以大量書畫做火鍋店的裝飾,也算是獨具一格。

遇捷自稱是合格的“導遊”,若有朋自中國來,會帶著朋友遊山玩水,嘗一嘗美食。

“無論朋友愛吃與否,我都會帶他們嚐嚐不同的本地美食。”

“我認為,每個民族有不同的美食,一道食物成為美食一定有其特點,先不要排斥,以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嘗試。”

文化語言都沒隔閡
很喜歡很習慣大馬

對於在馬來西亞的生活,是否有任何難以適應的地方,遇捷坦然指出,並不覺得有任何隔閡。

“無論是文化還是語言,我都沒有感覺到有任何隔閡,我很喜歡也很習慣馬來西亞。”

“就連環境及氣候,我也是非常喜歡。”

遇捷指出,在馬來西亞生活的這許多年,並不感覺到有太大的文化差異,反而讚揚本地華人,把中華傳統文化保留得很好。

對於各族文化,遇捷認為,馬來西亞各族人民的民族特性很突出,各族完整保存本身的文化。

各族融洽相處是特點

“看到馬來西亞各族能夠融洽相處,我感覺是蠻好的,這是馬來西亞的特點。”

“並且互相之間都能夠接受,互相諒解,真是不錯。”

 (19/6見報)馬中建交特輯/(中國人在大馬)遇捷
遇捷(左二)與店內的員工合影。

他指出,雖然沒有回國發展的打算,但會回鄉探親。

“我媽媽還在老家,我也會帶母親過來這裡生活。”

遇捷提到,馬來西亞政府落實的第二家園計劃,相信會很多人願意接受的政策。

“早期門檻較高,現在有所調整,適合有興趣者申請。”

他個人看法是,如果馬來西亞政策足夠穩定,最能夠吸引更多中國人到來投資、工作或居住。

“若政策變化太快,或不太穩定,則可能會是一大挑戰。”

“我會向中國親友推薦參與第二家園計劃,我個人認為在馬來西亞生活的優點,有生活環境、氣候。”

他指出,本身不喜歡冬天的寒冷天氣,因此,覺得馬來西亞的氣候是很好的。

“雖說是熱天,但我喜歡這種平均的溫度,這裡的人也很淳樸,生活節奏慢。”

讓遇捷決定長期逗留在馬來西亞的原因,是因為漂洋過海的緣分——遇到本身親愛的太太。

“我太太是霹靂怡保人,我們是在2001年,在關丹工作時認識的。”

遇捷隨即與太太談起遠距離戀愛,而他那時持有專業人士工作準證,就這樣中國馬來西亞兩邊來回,一邊工作一邊戀愛。

他提到,之後,兩人決定結婚,也商量定居在馬來西亞彭亨關丹,因此,他所持有的簽證變成配偶簽證。

“我持有紅IC(身分證),是永久居民。”

贊同中馬免籤政策

遇捷非常贊同中國與馬來西亞互相免簽證的政策,認為對兩國人民帶來許多好處。

“雖然說,目前僅落實1年,但,我相信這一年是為了修正一下潛在出現的問題,在之後,希望永久性的互相免籤。”

他認為,互相免籤對兩國帶來很大的利益,在經濟及旅遊上都有很大助力。

 (19/6見報)馬中建交特輯/(中國人在大馬)遇捷
遇捷展示張掛在火鍋店內的畫作。

他回顧當時,本身首度來馬來西亞申請簽證的情況,“在當時,申請簽證手續挺繁雜,所需的時間也較長,需要數個月的時間,也需要邀請函、無犯罪記錄自證信函等。”

他指出,之後,兩國關係越來越密切,申請簽證的程序有在簡化。

“首次來馬來西亞時,所取得的簽證只能短暫停留,停留半個月,之後可以申請延長半個月。”

“我們的展覽期一般是20天左右,就這樣跟著做展覽,每隔數個月來馬逗留一段時間後,再回到中國。”

他指出,當時的展覽,不僅僅在吉隆坡,也會跟團隊到檳城及關丹等地展出。

今年是中國與馬來西亞建交50週年,遇捷希望中國與馬來西亞兩國國家關係能夠越來越好,經濟互相開通,各種程序都能夠簡化。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