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热点

|
发布: 12:00pm 19/06/2024

马中建交50周年

张育华

大马人在中国

金丝燕族群

马中建交50周年

张育华

大马人在中国

金丝燕族群

马中建交50周年 | 洞察先机换跑道 张育华的中马“燕”遇

作者:冯抒敏、杨强、翟李强(中新社供稿)
 (19/6见报)马中建交特辑/国际组(大马人在中国)/张育华
华裔企业家、广西自贸区沙巴燕窝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华介绍马来西亚毛燕生产全过程。

在沙巴州,逾230栋由天然木材建造的独立燕屋,为世居于此的打造了一个自由乐园。乐园创始人、华裔企业家、广西自贸区沙巴燕窝有限公司董事长拥有隔海相望的两个“家”:一个在马来西亚,一个在中国。

“繁殖期的金丝燕吐出唾液结成小窝,每次产下二枚蛋。”张育华向记者介绍说,燕屋充分还原了金丝燕对环境的适应度,金丝燕在雨林和燕屋自由往返、觅食休憩、繁衍生息。只有完成了孵育任务后的燕窝才被燕农摘下,送往位于沙巴州山打根的毛燕处理中心预先处理后,搭乘航班飞往中国首个毛燕首发进入地——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以下称中马钦州产业园)。

ADVERTISEMENT

张育华的公司是最早入驻中马钦州产业园的马来西亚企业。2012年4月1日,中马钦州产业园启动建设,一年后,其“姊妹园”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以下称马中关丹产业园)宣告开园。2015年9月,张育华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签约入驻中马钦州产业园。

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共建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开创了“两国双园”的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正努力建成中马投资合作旗舰项目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

从地产业转投燕窝业

虽然在马来西亚拥有燕屋管理、采燕、加工厂、收购储存等完备的燕窝产业平台,张育华在中国的事业却并非从燕窝起步。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投资房地产和酒店行业的张育华向记者表示,中马“两国双园”的启动建设,成为他决心转而投身燕窝行业的契机,“此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检验检疫项目、方法、程序和标准等制约,中国禁止毛燕输入。”

把马来西亚“家”里的好燕窝,带给中国“家”里的客户和消费者,从此成为张育华最大的心愿。

 (19/6见报)马中建交特辑/国际组(大马人在中国)/张育华
工人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燕窝加工贸易基地为毛燕挑毛。

回忆起刚进驻中马钦州产业园之时,张育华看着办公室窗外厂房林立、土地平整、路路畅通的园区笑言,当年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他只能暂时在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楼办公,停电停水是常态,数年后,公司才搬进新建好的燕窝加工贸易基地。

作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马钦州产业园如今已经形成棕榈油、燕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为主的产业集聚。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北斗产业园、科技园、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集聚区等一批产业社区相继投入使用,一座现代化新城初现端倪。

坐落在中马钦州产业园的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天下燕都”,是园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及“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和实践的重要产业项目。来自马来西亚的毛燕,在这里经过泡发、挑毛、定型、烘干、杀菌、包装、检测等工序后,加工成各种燕窝产品并贴上溯源码标签,销往中国市场。

作为最早入驻燕窝加工贸易基地的企业家之一,张育华见证了中马双边推动燕窝跨境产业合作的全过程:推动两国签订毛燕输华合作协议、制定技术规范标准、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创新实施毛燕进口全链条管理模式,破解东盟国家毛燕进口检验检疫标准不统一、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重点产品进口难等问题,充分利用中国与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中国—东盟跨境产能合作示范区。

自2019年广西钦州毛燕进口指定口岸全面开放以来,燕窝产业已经成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特色产业之一。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中马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已入驻燕窝生产加工企业15家,其中11家获有中国海关总署批准毛燕加工资质,占全国总数(16家)的68.8%。

跨境产业链已成形

依托马来西亚丰富的毛燕资源,中马双边还大力推动马来西亚毛燕预处理中心建设,并积极引导中方企业参股,将毛燕采购及预处理环节布局在马来西亚,把控毛燕数量、价格及品质,确保燕窝基地的产品加工及下游的稳定供应,同时将燕窝加工、研发、销售等关键环节布局在中国,有效破解跨境产业链条因原料在国外而导致原料供应不稳定等痛点问题。

据张育华介绍,作为马来西亚5家毛燕合法出口中国的公司之一,他的企业与马来西亚沙巴州农业部合作,设立“沙巴养殖公会”,对燕农、燕屋、毛燕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及服务,同时,与马来西亚知名专业燕屋管理公司宏理国际合作,从燕窝源头奠定优势基础。随着广西自贸区沙巴燕窝有限公司在2020年12月1日获中国海关总署批准进口毛燕指定加工企业资质,中马钦州产业园成为中国获得毛燕进口资质最多的口岸。

 (19/6见报)马中建交特辑/国际组(大马人在中国)/张育华
位于广西钦州的中马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贸易基地。

“我们的燕窝经过中马两国离岸、到岸加工中心的两次规范处理,以及进出口检验检疫认证,并且都附有中马钦州产业园认证的燕窝溯源标签,将‘专厂专号专用’和‘最小销售包装溯源码’贯彻始终。”

除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外,中马钦州产业园还建成了国家燕窝及营养保健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等配套设施,率先开展了马来西亚毛燕进口加工特色业务,牵头制定广西进口毛燕质量等级、进口毛燕检验检疫规范、进口毛燕加工企业生产管理规范、燕窝肽生产技术规程4个广西地方标准。首条集毛燕进口、检测、标准化加工、供应链金融服务、文化研究、展示展销、特色旅游与燕窝交易于一体的中国—东盟燕窝跨境产业链已经形成。

来自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联合理事会秘书处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通过“两国双园”平台,中马两国联合成功举办马来西亚(南宁)燕窝节、中国—马来西亚(广西)线上榴梿节,带动了马来西亚燕窝、榴梿等特色产品进口业务拓展。其中,2020年的线上榴梿节取得了成交量35万颗、成交金额逾7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线上吸引百万人次观看抢购的成绩,推动全年签约进口带壳榴莲661吨,总货值3289.8万元,带动马来西亚榴梿进口量累计逾千吨。利用燕窝加工贸易基地积极拓展燕窝产品进口业务,截至2021年底,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燕窝产品进口额累计实现1.41亿元,燕窝产业工业产值累计实现1.26亿元。

店铺开到了内蒙古满洲里

“燕窝在马来西亚和中国都被视作滋补养生佳品,市场前景广阔。”张育华指出,目前,中国每年合法进口的燕窝产品约1000吨,而整个中国市场的需求量大约在2000吨。在他看来,提升燕窝产业规模、规范燕窝市场、进一步提高产业标准,是中马双边扩大燕窝产业、打造特色跨境产业链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令张育华欣慰的是,随着RCEP的生效实施,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和技术标准等统一规则的逐步落地,将有助于区域内的跨国公司更加灵活地进行产业布局,建立更精细、更完善的产业链分工体系,降低贸易成本和产品价格,还将极大地促进区域价值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在中国的店最远开到了内蒙古满洲里。”张育华说,作为跨国全产业链燕窝品牌服务平台,沙巴燕窝在中国海南的体验店即将开张,以带动当地的燕窝产品批发。他并借用中国唐代诗人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作为企业立志为中国千家万户带来天然优质燕窝的文化信仰。

在张育华的经营理念中,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如同一对金丝燕“夫妇”:比翼双飞,协同发展;同巢共栖,共创共嬴。他认为,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双边合作,亦是如此。

 (19/6见报)马中建交特辑/国际组(大马人在中国)/张育华
位于广西钦州的中马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贸易基地燕窝生产线。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