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全国综合

|
发布: 8:22am 23/06/2024

橡胶

马中建交50周年

大马人在中国

莲姐山庄

橡胶

马中建交50周年

大马人在中国

莲姐山庄

马中建交50周年 | 吴宝莲在海南打拼60多年 “莲姐山庄”生意红火

报导:林青(中新社供稿)
 吴宝莲/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国际组10/7/大马人在中国/吴宝莲
莲姐为山庄算账。(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我做事情没什么诀窍,就是靠勤奋。”80岁的吴宝莲在中国海南的兴隆华侨农场打拼了六十多年,如今在当地的凤凰山脚下办了名为“”的农家乐,生意风生水起。

2024龙年新春时,山庄迎来大量旅客。下午四点出头,就有人在餐厅外问,“莲姐,开饭了吗?”吴宝莲声音洪亮地回答:“欢迎呀!五点开饭喔,稍微等一下,吃点水果先!”

ADVERTISEMENT

 吴宝莲/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国际组10/7/大马人在中国/吴宝莲
莲姐山庄正门。

“一到过年、(中国)国庆,客人就很多,忙得很!”,初见吴宝莲,记者就被她爽朗的笑声吸引。虽然膝下已有曾孙,吴宝莲却并不想过天伦之乐。她说自己闲不下来,“我很珍惜今天的生活,我还要不停地拼才行!”

一家人参与建设
兴隆华侨农场

吴宝莲有9个姐妹兄弟。父亲祖籍是广东开平,早前到马来西亚的茶园种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英殖民统治者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开始排斥华人,吴宝莲的父亲吴光在那个时候回到中国。1953年,母亲留下已在马来西亚出嫁的大姐,带着8个姐妹兄弟追随父亲到广东。1956年,一家人辗转到海南岛兴隆,参与建设兴隆华侨农场。那时吴宝莲12岁。

 吴宝莲/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国际组10/7/大马人在中国/吴宝莲
莲姐和她的9个兄弟姐妹。(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当时的中国历经沧桑、千疮百孔,兴隆地处偏远,一片荒山野地。”吴宝莲回忆,兴隆华侨农场是1950年启动建设,他们参与了建场初期的劳动。“开沟挖渠、修堤筑坝、垦荒造田,咬着牙齿干活。住的是茅草房,墙壁是泥土垒的,吃的是煮生芭蕉,睡的是床板,睡觉还得担心蜈蚣、蛇、蚊虫咬伤,生活非常艰辛”,吴宝莲说,即便如此,从来没有听到过怨言,不仅如此,大家还经常义务劳动。“大家自力更生,很穷,但没有人打退堂鼓。”

半工半读补贴家用

吴宝莲刚到兴隆就开始参加农场的劳动,挣工钱补贴家用。这段时期,她半工半读,上午劳动,下午回学校读书。“那些年,爸爸在农场帮忙做土木建筑,妈妈是水泥工。家里穷得没吃的。小时候看妈妈常常吃凉水泡饭,就想帮着挣钱养家。”吴宝莲说,14岁时,她就参加大人组的劳动,“那是1958年,我参加的大人组负责为树的种植建梯田、挖树坑”。

彼时,新中国的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天然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难进国门,为了争取橡胶自给,中国政府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国自己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1951年起,中国在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和海南岛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植胶事业。

“兴隆华侨农场的第一批橡胶苗是我们培育出来的”,吴宝莲回忆,“当时,挖橡胶树洞(坑)要求886的标准,地面是80公分长(正方形)、80公分深、底是60公分(正方形),这些全部是我们用锄头一点一点挖出来”,除此之外,她还帮着从太阳河挑水到梯田上培育橡胶苗,“那些笨重的木桶装满水,挑在肩上的感受,我至今还记得”。

自豪成功种植橡胶

经过精心培育,终于在兴隆成功种植了自己的橡胶树,打破了当时西方关于“中国的地理环境无法培育出橡胶树”的预言。吴宝莲说,“我们虽然在马来西亚出生,但中国物资短缺的时候,我们作为兴隆农场的建设者,在中国橡胶发展史上做出贡献,这是我一直很自豪的一件事。”

据统计,1953到1980年,兴隆华侨农场建设面积高达12.2万亩,其间,华侨在兴隆种植了香茅、咖啡、胡椒、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一度成为海南岛乃至全中国最大的热带作物种苗基地。除此,华侨还组建了汽车队、汽车修理厂、机械厂、砖厂、拖拉机队、医院、学校等单位。吴宝莲说:“华侨的风格就是勤劳。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自愿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1963至1986年,二十多年间,吴宝莲辗转于农场创办的香茅加工厂、粮油加工厂、农机厂,工作地一直在变化,但是扎根农场的心一直未变。

吴宝莲曾作为农场职工,被派到广州学习会计。“年轻的时候我去过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但是我还是老老实实回到兴隆,因为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更因为它是我们亲手建起来的家,我们见证了这片农场从没有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过程。事实上,农场曾经兴盛繁荣,是多少人羡慕过的地方,是全中国最大的华侨农场。我怎么会想要离开呢?”

转变职业身分投身商业

留在兴隆,吴宝莲尝试了许多,最终她转变职业身分,走上经商之路。1987年,吴宝莲在农机厂担任会计一职,恰逢兴隆华侨农场进行体制改革,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场的职工从原来单纯的劳动者转换成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于是,她与农机厂同事周勤进、王竞争、陈明福三人承包了农机厂经营。那年年底,他们给每位员工发了400元奖金。“员工拿到钱时,手都激动得发抖。要知道1979年全年奖金人均只有15元。那些年,我们农机厂成为兴隆华侨农场最有名的单位之一”,吴宝莲说。

1988年,海南省建省,并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吴宝莲看到商机,借钱“下海”,养起了猪和鱼。以养殖业起家后,1993年,她借鉴东郊椰林的经验创办了度假酒店,供游客周末垂钓、泡温泉。吴宝莲说:“虽然兴隆的酒店很多,但是我们每周都能客满,很快就扩建了5栋楼,最后酒店有130多套客房,一间客房每晚可以挣400多元。”

猪寮改餐厅 仓库变包厢

2008年,吴宝莲又看准农家乐生意。她转让酒店股分之后,向兴隆华侨农场承包了100多亩地,有16口鱼塘,开起“莲姐山庄”。拿着200万的启动资金,她带着几个工人,把猪寮改为餐厅,仓库变成包厢,还把女儿女婿从广州、马来西亚叫回家帮忙。吴宝莲说:“大女儿曾是广州一家酒店领班,小女儿喜欢烹调,她们回来对山庄餐厅管理很有帮助”。

 吴宝莲/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国际组10/7/大马人在中国/吴宝莲
山庄内的一片鱼塘。(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虽然女儿们回来了,但吴宝莲从来没有停止劳动。她说:“我不会打麻将,不喜欢喝茶喝咖啡闲聊。那不是我们华侨的风格,也不是我的生活目标。我累了就睡觉,渴了喝白开水,天一亮就开始找事情做。”

吴宝莲觉得,退休30年,感觉人变老了,但是“身体跟机器一样,身上的零件会坏,不经常发动,会坏得更快”。现在,吴宝莲每天都在山庄帮忙种果树。“我们这里种了龙眼、荔枝、杨桃、金星果、火龙果、黄金果、羊奶果、芭蕉。我喜欢种果树,它们都是我亲自照管。”山庄的餐厅是东南亚风味,很多香料都是吴宝莲亲自种,如香茅、南姜、黄姜、咖哩叶。吴宝莲感慨,如今不再需要用木水桶挑水浇灌植物了,农地里大部分都装了水泵,自动喷水。“科技要跟上去,不过,有些事离不开劳力,还是要靠双手去创造”。

 吴宝莲/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国际组10/7/大马人在中国/吴宝莲
莲姐照管山庄里的水果。(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时至耄耋之年,吴宝莲谈起扎根兴隆后第一次回马来西亚的经历。2005年,她重回马来西亚,看望大姐和叔叔一家。“他们生活得还可以,让我很欣慰。”吴宝莲说,“现在马来西亚到中国是免签,他们也可以经常来看望我们,方便多了。”

 吴宝莲/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国际组10/7/大马人在中国/吴宝莲
莲姐和马来西亚友人在山庄合影。(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眼下,吴宝莲最关心的一件事,是让孩子们准备接手山庄的生意。“孩子们怕晒太阳,不想做农活,我觉得,不愿意做是可以的,但是要懂得怎么做,可以雇人做。”吴宝莲说,“我渴望做成一件像样的东西。这片农场是华侨用双手辛苦建设起来的,所以,我很珍惜今天的生活,还想要不停地拼,很怕失去。只要我还在,我就一定要把它经营好。”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