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全国综合

|
发布: 8:22am 23/06/2024

橡胶

马中建交50周年

大马人在中国

莲姐山庄

橡胶

马中建交50周年

大马人在中国

莲姐山庄

馬中建交50週年 | 吳寶蓮在海南打拼60多年 “蓮姐山莊”生意紅火

报导:林青(中新社供稿)
 吳寶蓮/每日一篇/大馬人在中國/國際組10/7/大馬人在中國/吳寶蓮
蓮姐為山莊算賬。(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我做事情沒什麼訣竅,就是靠勤奮。”80歲的吳寶蓮在中國海南的興隆華僑農場打拼了六十多年,如今在當地的鳳凰山腳下辦了名為“蓮姐山莊”的農家樂,生意風生水起。

2024龍年新春時,山莊迎來大量旅客。下午四點出頭,就有人在餐廳外問,“蓮姐,開飯了嗎?”吳寶蓮聲音洪亮地回答:“歡迎呀!五點開飯喔,稍微等一下,吃點水果先!”

ADVERTISEMENT

 吳寶蓮/每日一篇/大馬人在中國/國際組10/7/大馬人在中國/吳寶蓮
蓮姐山莊正門。

“一到過年、(中國)國慶,客人就很多,忙得很!”,初見吳寶蓮,記者就被她爽朗的笑聲吸引。雖然膝下已有曾孫,吳寶蓮卻並不想過天倫之樂。她說自己閒不下來,“我很珍惜今天的生活,我還要不停地拼才行!”

一家人參與建設
興隆華僑農場

吳寶蓮有9個姐妹兄弟。父親祖籍是廣東開平,早前到馬來西亞的茶園種茶。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後,英殖民統治者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開始排斥華人,吳寶蓮的父親吳光在那個時候回到中國。1953年,母親留下已在馬來西亞出嫁的大姐,帶著8個姐妹兄弟追隨父親到廣東。1956年,一家人輾轉到海南島興隆,參與建設興隆華僑農場。那時吳寶蓮12歲。

 吳寶蓮/每日一篇/大馬人在中國/國際組10/7/大馬人在中國/吳寶蓮
蓮姐和她的9個兄弟姐妹。(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當時的中國曆經滄桑、千瘡百孔,興隆地處偏遠,一片荒山野地。”吳寶蓮回憶,興隆華僑農場是1950年啟動建設,他們參與了建場初期的勞動。“開溝挖渠、修堤築壩、墾荒造田,咬著牙齒幹活。住的是茅草房,牆壁是泥土壘的,吃的是煮生芭蕉,睡的是床板,睡覺還得擔心蜈蚣、蛇、蚊蟲咬傷,生活非常艱辛”,吳寶蓮說,即便如此,從來沒有聽到過怨言,不僅如此,大家還經常義務勞動。“大家自力更生,很窮,但沒有人打退堂鼓。”

半工半讀補貼家用

吳寶蓮剛到興隆就開始參加農場的勞動,掙工錢補貼家用。這段時期,她半工半讀,上午勞動,下午回學校讀書。“那些年,爸爸在農場幫忙做土木建築,媽媽是水泥工。家裡窮得沒吃的。小時候看媽媽常常吃涼水泡飯,就想幫著掙錢養家。”吳寶蓮說,14歲時,她就參加大人組的勞動,“那是1958年,我參加的大人組負責為橡膠樹的種植建梯田、挖樹坑”。

彼時,新中國的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天然橡膠等重要戰略物資難進國門,為了爭取橡膠自給,中國政府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國自己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的戰略決策。1951年起,中國在雷州半島(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和海南島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植膠事業。

“興隆華僑農場的第一批橡膠苗是我們培育出來的”,吳寶蓮回憶,“當時,挖橡膠樹洞(坑)要求886的標準,地面是80公分長(正方形)、80公分深、底是60公分(正方形),這些全部是我們用鋤頭一點一點挖出來”,除此之外,她還幫著從太陽河挑水到梯田上培育橡膠苗,“那些笨重的木桶裝滿水,挑在肩上的感受,我至今還記得”。

自豪成功種植橡膠

經過精心培育,終於在興隆成功種植了自己的橡膠樹,打破了當時西方關於“中國的地理環境無法培育出橡膠樹”的預言。吳寶蓮說,“我們雖然在馬來西亞出生,但中國物資短缺的時候,我們作為興隆農場的建設者,在中國橡膠發展史上做出貢獻,這是我一直很自豪的一件事。”

據統計,1953到1980年,興隆華僑農場建設面積高達12.2萬畝,其間,華僑在興隆種植了香茅、咖啡、胡椒、劍麻等熱帶經濟作物,一度成為海南島乃至全中國最大的熱帶作物種苗基地。除此,華僑還組建了汽車隊、汽車修理廠、機械廠、磚廠、拖拉機隊、醫院、學校等單位。吳寶蓮說:“華僑的風格就是勤勞。我們來自五湖四海,自願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1963至1986年,二十多年間,吳寶蓮輾轉於農場創辦的香茅加工廠、糧油加工廠、農機廠,工作地一直在變化,但是紮根農場的心一直未變。

吳寶蓮曾作為農場職工,被派到廣州學習會計。“年輕的時候我去過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但是我還是老老實實回到興隆,因為我很喜歡這個地方,更因為它是我們親手建起來的家,我們見證了這片農場從沒有到有、從小到大的整個過程。事實上,農場曾經興盛繁榮,是多少人羨慕過的地方,是全中國最大的華僑農場。我怎麼會想要離開呢?”

轉變職業身分投身商業

留在興隆,吳寶蓮嘗試了許多,最終她轉變職業身分,走上經商之路。1987年,吳寶蓮在農機廠擔任會計一職,恰逢興隆華僑農場進行體制改革,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場的職工從原來單純的勞動者轉換成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於是,她與農機廠同事周勤進、王競爭、陳明福三人承包了農機廠經營。那年年底,他們給每位員工發了400元獎金。“員工拿到錢時,手都激動得發抖。要知道1979年全年獎金人均只有15元。那些年,我們農機廠成為興隆華僑農場最有名的單位之一”,吳寶蓮說。

1988年,海南省建省,併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吳寶蓮看到商機,借錢“下海”,養起了豬和魚。以養殖業起家後,1993年,她借鑑東郊椰林的經驗創辦了度假酒店,供遊客週末垂釣、泡溫泉。吳寶蓮說:“雖然興隆的酒店很多,但是我們每週都能客滿,很快就擴建了5棟樓,最後酒店有130多套客房,一間客房每晚可以掙400多元。”

豬寮改餐廳 倉庫變包廂

2008年,吳寶蓮又看準農家樂生意。她轉讓酒店股分之後,向興隆華僑農場承包了100多畝地,有16口魚塘,開起“蓮姐山莊”。拿著200萬的啟動資金,她帶著幾個工人,把豬寮改為餐廳,倉庫變成包廂,還把女兒女婿從廣州、馬來西亞叫回家幫忙。吳寶蓮說:“大女兒曾是廣州一家酒店領班,小女兒喜歡烹調,她們回來對山莊餐廳管理很有幫助”。

 吳寶蓮/每日一篇/大馬人在中國/國際組10/7/大馬人在中國/吳寶蓮
山莊內的一片魚塘。(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雖然女兒們回來了,但吳寶蓮從來沒有停止勞動。她說:“我不會打麻將,不喜歡喝茶喝咖啡閒聊。那不是我們華僑的風格,也不是我的生活目標。我累了就睡覺,渴了喝白開水,天一亮就開始找事情做。”

吳寶蓮覺得,退休30年,感覺人變老了,但是“身體跟機器一樣,身上的零件會壞,不經常發動,會壞得更快”。現在,吳寶蓮每天都在山莊幫忙種果樹。“我們這裡種了龍眼、荔枝、楊桃、金星果、火龍果、黃金果、羊奶果、芭蕉。我喜歡種果樹,它們都是我親自照管。”山莊的餐廳是東南亞風味,很多香料都是吳寶蓮親自種,如香茅、南姜、黃姜、咖哩葉。吳寶蓮感慨,如今不再需要用木水桶挑水澆灌植物了,農地裡大部分都裝了水泵,自動噴水。“科技要跟上去,不過,有些事離不開勞力,還是要靠雙手去創造”。

 吳寶蓮/每日一篇/大馬人在中國/國際組10/7/大馬人在中國/吳寶蓮
蓮姐照管山莊裡的水果。(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時至耄耋之年,吳寶蓮談起紮根興隆後第一次回馬來西亞的經歷。2005年,她重回馬來西亞,看望大姐和叔叔一家。“他們生活得還可以,讓我很欣慰。”吳寶蓮說,“現在馬來西亞到中國是免籤,他們也可以經常來看望我們,方便多了。”

 吳寶蓮/每日一篇/大馬人在中國/國際組10/7/大馬人在中國/吳寶蓮
蓮姐和馬來西亞友人在山莊合影。(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眼下,吳寶蓮最關心的一件事,是讓孩子們準備接手山莊的生意。“孩子們怕曬太陽,不想做農活,我覺得,不願意做是可以的,但是要懂得怎麼做,可以僱人做。”吳寶蓮說,“我渴望做成一件像樣的東西。這片農場是華僑用雙手辛苦建設起來的,所以,我很珍惜今天的生活,還想要不停地拼,很怕失去。只要我還在,我就一定要把它經營好。”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