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全国综合

|
发布: 2:56pm 23/06/2024

马华文学

重生

马中建交50周年

大马留学

中国人在大马

史劭涛

马华文学

重生

马中建交50周年

大马留学

中国人在大马

史劭涛

马中建交50周年|史劭涛:迅速适应处处惊喜 留学似“重生” 爱上大马

报道:庄舜婷
摄影:黄冰冰
中国人在大马/马中建交专题/专访中国学生史劭涛
史劭涛:来到马来西亚留学后,没有出现文化的隔阂,能够迅速适应大马生活。

来自中国河北张家口市的(26岁)来到马来西亚留学后,打破之前对大马的刻板印象,留学生活没有出现文化的隔阂,并能够迅速适应。

史劭涛目前就读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一年级,他选择来马留学,是因为相比欧美国家,中国与大马之间的距离较近。他爱上大马的环境和气候,他是中国北方人,北方是四季分明的天气,而在大马则四季如春。

ADVERTISEMENT

中国人在大马/马中建交专题/专访中国学生史劭涛
史劭涛(右)与同学一起在“我爱新纪元”的地标前打卡。

他指出,去年他第一次来到马来西亚,之前所了解的大马,都是通过网络、朋友、家长口中,到抵达大马切身感受后,发现大马是一个多元的国家。

他说,之前对大马可能存有刻板印象,因为会把整个东南亚,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等划分为一个整体,有些国家可能稍显落后。

可媲美中新一线城市

“我来马后,发现可以和中国的新一线城市媲美,这里的公共交通设施便利,我乘搭捷运可到学校,还可以前往吉隆坡双峰塔、柏威年商场等地,所看到的是非常国际化的大城市。”

他也说,他来大马可以迅速适应,没有出现文化的隔阂,所接触的人、教师同学都特别有人文关怀,知道他从异国他乡过来,不会对他有异样的看法,且非常友好。

修读中文 喜欢

“我在马来西亚修读中文系,我是一个喜欢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面的人,不喜欢墨守成规。”

中国人在大马/马中建交专题/专访中国学生史劭涛
对马华文学感兴趣的史劭涛,在学校图书馆翻阅马华文学作品。

史劭涛之前在中国学音乐,之后觉得对世界文化、语言方面特别有兴趣,他也喜欢马华文学,曾阅读马华作家黎紫书的作品《流俗地》。

他指出,在大马学中文,其实是打破了他固有的认知,突破了舒适圈,这里的教师严谨,让他感觉他们对学术有追求,身体力行教会他很多知识,包括学习的看法,以及对于人生态度的指导。

“在我看来,这里的教师是给了我二次的机会。”

他表示,之前在中国按部就班工作,进入社会生活,让他觉得其实还没准备好,按照既往的规划却无法有所突破。

中国人在大马/马中建交专题/专访中国学生史劭涛
在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一年级的史劭涛,获得机会在学校活动担任司仪。
对职业人生规划更清晰

“我在大马学习中文后,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并且对自己有了学习规划。”

他说,他在中国已经踏入职场,担任中学教师,如今重返校园,他想更加精进自己。

他表示,短期内还没打算回到中国,而是希望日后可以继续在马大念硕士,继续研究马华文学,可能之后也会在大马念博士。

宜居舒适 考虑留马工作

“如果有好的工作机会,我也会考虑在大马工作,前段时间曾带妈妈来到马来西亚游玩了一个月,觉得这里非常宜居及舒适,也喜欢这里的文化。”

他说,明年也计划带父母来大马过年,体验不一样的春节,穿夏装迎接新年。

消费低廉 留马性价比高

史劭涛认为,马来西亚是适合留学的国家,中国的中薪阶层或中产家庭,都很适合来这里,除了文化相近,经济压力不会像欧美国家那么大。

他补充,在一些专业上,大马其实是有优势的,一般上中国学生来马念中文系、传媒、酒店管理、理工科系。

“到这里留学,会感受到教师会更愿意给予机会施展才能,不会帮我规划好,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探索,重视自己的体验;若与中国相比,在中国学习会显得更压力。”

“我觉得在这里当留学生是挺幸福的,相比那些英国、欧美的留学生,他们的消费比较高,朋友都哭着想回国,但在大马,衣食住行都有包容性,是很好的体验感。”

尊师重道 亦师亦友

他指出,他在大马切身感受到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孔子之道”,学生尊师重道,并且师承一脉。”

他说,在新纪元大学遇到的尊师重道的精神,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可培养之才,尽心尽力带领学生,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把学生当作孩子或朋友,师生之间没有隔阂。

中国人在大马/马中建交专题/专访中国学生史劭涛
史劭涛(右二)与同学们在学校讨论功课。
友族热情乐于助人

史劭涛指出,他目前的交际圈以华人居多,也有一些马来人,其他科系的友族同学,在本身居住的公寓也会与友族打交道,他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很乐于帮助他人,并不会因为他是外国人而不耐烦。

“我遇到的每个外族友人,他们都会帮助我。”

他坦言,虽然与外族朋友相处时出现语言障碍,但用手语或眼神表达,还是可以沟通,只要可以踏出沟通的这一步,其实语言并不是障碍,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心电感应或微表情沟通。

与同学交流观点互下厨

他表示,他与华裔“小伙伴”相处时,经常分享观点上的交锋,他们会做客家菜给他吃,他也会做北方菜给他们吃,这是文化上的交融。

“我会邀请他们到我家做客,他们也会邀请我到他们家,或是交流一些学习上的心得,一起看书,我们基本上把吉隆坡游遍了,我很想去东马亚庇、仙本那等地,还有待探索。”

他表示,他也曾与同学一同返回他们的家乡,去了柔佛新山游玩,了解同学家乡的特色。

大马年味比中国浓

史劭涛指出,他是在近年关时才返回中国,大马在新年前夕的年味已经很浓,每个商场、大街小巷都感觉快要过年,很喜欢这里的年味。

他说,中国不会这么早开始有年味,中国的年味是近两年才开始慢慢复苏,但在大马感觉到年味很浓郁,春节习俗一直保持得很好,这是他意想不到,却又很惊喜的。

他表示,在大马每年都会推出新的新年歌,反而中国的新年歌不会更新迭代这么快。他也曾听到大马的新年歌在中国播放,这是文化交融的过程。

首次参与团拜捞生

他指出,之前由新纪元国际教育学院举办新春团拜,让他首次参与捞生,感觉很有仪式感,特别好的氛围感,他喜欢这些会振奋人心的活动。

他表示,马来西亚有很多假期,举国放假同庆各族节日。他在了解斋戒月的文化习俗后,觉得这很有意思,对身体也好。另外,他也觉得屠妖节的节日很美。

中国人在大马/马中建交专题/专访中国学生史劭涛
身在马来西亚留学念书,史劭涛在圣诞节时到商场和旅游景点拍照打卡。
爱吃榴梿 喜欢各族美食

史劭涛认为,大马就是一个美食天堂,他非常喜欢吃榴梿,在中国也有买大马的榴梿和菠萝蜜来吃,但价格非常高昂。

“我最喜欢大马的美食是榴梿、波罗蜜、擂茶等,很多中国人包括本地人也吃不惯擂茶,但我很喜欢。擂茶有清香的味道,虽然本身不是客家籍贯,但很是喜欢。”

中国人在大马/马中建交专题/专访中国学生史劭涛
虽然本身不是客家籍贯,但史劭涛很喜欢擂茶的清香味道。

他指出,他的同学带他去吃的第一餐就是嘛嘛档,很大马本土文化美食。他也很喜欢吃印度煎饼的纸巾煎饼(Roti Tisu)和香蕉煎饼(Roti Pisang)。

中国人在大马/马中建交专题/专访中国学生史劭涛
史劭涛喜欢大马土文化美食,到嘛嘛档品尝纸巾煎饼。
跟随安焕然尝道地美食

“我在大马的每一餐都吃得很习惯,我的中文系教师安焕然教授也喜欢发掘美食,他就会带我去吃各种很在地的美食。我每样都吃得很惯,还有马来餐和印度咖哩,我都有试过,各族的美食都喜欢。”

他指出,在大马吃的榴梿味道与在中国吃到的就差很多。他曾在榴梿季节去吃榴梿自助餐,100令吉就能吃7至8个。虽然他吃了回去就上火了,但他感觉很幸福,因为在中国单单买一个榴梿就逾100令吉。

“我之前曾在广州生活,我以为大马的食物风味与广州差不多,但其实不同,大马口味会比较偏咸和辣,相信是在大马经过口味改良,更贴近当地人的口味。”

“我其实不太喜欢吃粤菜,但在大马吃中餐馆,如客家菜、广府菜,我还是能吃得惯。我本身也是重口味,所以很契合,我喜欢吃偏咸和辣口味。”

他也说,他也会了解其他种族的习俗和饮食文化,如马来人不吃猪肉,女生要带头巾,就不会约他们去吃猪肉。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