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全国综合

|
发布: 2:48pm 29/06/2024

翻译

印尼群岛

马中建交50周年

中文教育

大马人在中国

吴小红

翻译

印尼群岛

马中建交50周年

中文教育

大马人在中国

吴小红

马中建交50周年|吴小红:大马到北京再到广西 花数月适应节奏变化

报导:招嘉(中新社供稿)
马中建交//吴小红/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文化学者吴小红
2020年12月4日,吴小红为 “中马高等教育茶叙会”担任双语司仪。

从慢节奏的马来西亚到快节奏的北京,再从被当地人戏称为“宇宙中心”,出门就是商场和大超市的五道口搬到生活条件没有那么便利的广西,坦言,她花了几个月时间来适应这种节奏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她喜欢窝在家里手上的故事,研究的文本和跨文化交流。“我真的太喜欢现在做的东西了。”

吴小红从小就接受,家人间聊天也多会说客家话、广东语和闽南话。新千年伊始,当时刚大学毕业的吴小红经常跟朋友一起到处旅游,足迹遍布东南亚,也曾多次到中国参观游览。毕业后,吴小红一直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做对外汉语教师。所以对她来说,不论是中文还是中国她都并不陌生。

ADVERTISEMENT

早年在东南亚旅游看到的大量印度文化古迹,让吴小红对印度宗教文化产生浓厚兴趣。2019年,她决定趁着还有精力和机会去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便只身去到北京大学读博士,研究印度的宗教文化。“我那时候也有考虑去印度,不过因为中国与马来西亚在一些宗教文化上都受到印度影响,我正是想做影响研究,所以我想来中国试试。”

马中建交//吴小红/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文化学者吴小红
2019年9月,吴小红入学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
学业上受巨大冲击

刚到北京时,吴小红在学业上受到巨大冲击。那时候,身边的同学很多都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硕士、博士,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系统又全面。在北大的入学考试中,吴小红考得70多分本已不差,但跟同学们的90多分比还是有着不小差距。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是惊人的,而我似乎什么都不知道。”那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一个知识点,有些同学已经可以倒背如流,甚至发散出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而吴小红还在等待老师的进一步讲解。已经毕业、工作好几年的吴小红,感觉重返校园跟二十多岁的“小朋友”一起读书压力巨大。

除了来自周遭同学的压力,起初吴小红也对自己的研究感到过迷茫。因为手上的课题主要是研究印度宗教故事在马来人和印尼的民间传播与发展,所以她还是要从马来西亚、印尼两地寻找很多资料,这让她不知道来中国读书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担心自己的研究难以进行下去。

“我那时候有点想打退堂鼓了。”失落的情绪伴随她整个九月,所以在十月初,她趁着中国的国庆假期回到马来西亚调整一下自己。“那时候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说,这不就是你一直希望的吗?你的愿望都要实现了,你还要害怕什么?”短暂休息过后,吴小红决定回到北京继续学业。

疫情让研究更为便利

2020年初开始席卷全球的冠病疫情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不过,对于吴小红来说,“我不用做田野调查,所以疫情对我其实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上还让我的研究更为便利。”冠病全球大流行以来,为了方便各地读者和研究人员,许多大学和图书馆都在网上将资源进行了公开,也有更多老师把课堂搬到线上,吴小红不用跑到新加坡、荷兰、英国去听讲座,足不出户就能听课学习。

疫情反反复复时好时坏,吴小红一度以为疫情很快就能结束,就给一位身在德国的印度学者写电邮,询问老师的开课时间,希望在疫情结束之后旁听老师的课。让吴小红颇为意外的是,这位老师很快就回复并邀请她在网上听自己授课。“我没想过这会发生在我身上,他毫无条件地让我去上课了。我们12个人在世界不同地方都在听他讲课。”

而一些二手书商在疫情发生后为了维持收入,纷纷将生意开到网上,吴小红通过脸书与书商联系,在北京就能得到许多当地材料。“有二手书商跟我保持比较良好的关系,他看到有相关的东西会告诉我。”由于国际运费价格较高,吴小红并不是把所有材料都原版购入。一些二手书商会在她付款后将书页一页一页扫描下来,再发到她手机上,哪怕那本书有足足2500页。

2023年7月,吴小红博士毕业。对于当初毅然到北京读书的选择,她觉得这条路没有走错。

学会借鉴是重大收获

她说,在中国的这些年,一个重大收获就是学会了借鉴。原来,同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传播会发生变化,但故事的主干及核心内容多被保留。吴小红导师的团队就是在研究同样的故事在不同语种中的传播。通过借鉴其他语种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吴小红找到了研究这个故事在马来人、印尼传播的理解和翻译突破口。

同时,导师的指导也让她受益匪浅。有一次,吴小红要翻译一个从印度传到马来西亚的民间故事,为了打开思路,她翻看了许多唐代的传奇故事但依然一筹莫展。导师便提醒她,可以看看佛经或者其他东方国家的传奇故事,没准能受启发。“如果没来中国,我可能就只看马来文的资料,完全想不到这个东西是可以有交融的。”在吴小红眼里,导师不是一个话多的人,但总提醒他们,不仅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也要去看一下外面的事情。这句话让她的视野和格局都打开了。

马中建交//吴小红/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文化学者吴小红
2021年2月23日作为高校学生代表,吴小红(坐右一者)参与了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处主办的新春晚宴。

回想博士期间一个人在学校外面租住,过着看资料、翻译的简单生活,吴小红笑言:“我真的太喜欢自己的东西了,有时候都舍不得睡觉,因为睡了醒来可能思绪就断了。”那时候,她要是状态好,一天就可以翻译4000字,速度远超从前。读博期间她还发表了许多篇论文,“以前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时候,一年能有一篇就很厉害了。”吴小红觉得,这都是北大的学习、研究氛围推着她前进,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最终变成了她的能力。

从北大毕业后,吴小红选择到中国的南部省份广西的一所高校做老师,进一步拓展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作为面向南海的一个省,广西是中国做东南亚、东盟方面研究比较深入,与东盟国家交流较为频繁的地方。广西的生活可能不及首都北京方便,但对作为学者的吴小红来说,可能与她更为适配。“我过了那个30来岁需要打拼的年纪了,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慢慢的积淀,还是以自己想做的东西为主。”

马中建交//吴小红/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文化学者吴小红
2021年4月15日,在民间文学老师陈岗龙教授(左四)带领下,吴小红(右二)与同学前往国家大剧院观赏了新疆大型史诗剧《玛纳斯》演出,并与史诗中文译者阿地利教授(左三)合影。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