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全国综合

|
发布: 2:48pm 29/06/2024

翻译

印尼群岛

马中建交50周年

中文教育

大马人在中国

吴小红

翻译

印尼群岛

马中建交50周年

中文教育

大马人在中国

吴小红

馬中建交50週年|吳小紅:大馬到北京再到廣西 花數月適應節奏變化

报导:招嘉(中新社供稿)
马中建交//吴小红/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文化学者吴小红
2020年12月4日,吳小紅為 “中馬高等教育茶敘會”擔任雙語司儀。

從慢節奏的馬來西亞到快節奏的北京,再從被當地人戲稱為“宇宙中心”,出門就是商場和大超市的五道口搬到生活條件沒有那麼便利的廣西,吳小紅坦言,她花了幾個月時間來適應這種節奏的變化。但不變的是,她喜歡窩在家裡翻譯手上的故事,研究印尼群島的文本和跨文化交流。“我真的太喜歡現在做的東西了。”

吳小紅從小就接受,家人間聊天也多會說客家話、廣東語和閩南話。新千年伊始,當時剛大學畢業的吳小紅經常跟朋友一起到處旅遊,足跡遍佈東南亞,也曾多次到中國參觀遊覽。畢業後,吳小紅一直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做對外漢語教師。所以對她來說,不論是中文還是中國她都並不陌生。

ADVERTISEMENT

早年在東南亞旅遊看到的大量印度文化古蹟,讓吳小紅對印度宗教文化產生濃厚興趣。2019年,她決定趁著還有精力和機會去做點自己想做的事,便隻身去到北京大學讀博士,研究印度的宗教文化。“我那時候也有考慮去印度,不過因為中國與馬來西亞在一些宗教文化上都受到印度影響,我正是想做影響研究,所以我想來中國試試。”

马中建交//吴小红/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文化学者吴小红
2019年9月,吳小紅入學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系。
學業上受巨大沖擊

剛到北京時,吳小紅在學業上受到巨大沖擊。那時候,身邊的同學很多都是本科畢業後直接讀碩士、博士,他們對於相關知識的掌握系統又全面。在北大的入學考試中,吳小紅考得70多分本已不差,但跟同學們的90多分比還是有著不小差距。

“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是驚人的,而我似乎什麼都不知道。”那時候,老師在課堂上提到一個知識點,有些同學已經可以倒背如流,甚至發散出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而吳小紅還在等待老師的進一步講解。已經畢業、工作好幾年的吳小紅,感覺重返校園跟二十多歲的“小朋友”一起讀書壓力巨大。

除了來自周遭同學的壓力,起初吳小紅也對自己的研究感到過迷茫。因為手上的課題主要是研究印度宗教故事在馬來人和印尼的民間傳播與發展,所以她還是要從馬來西亞、印尼兩地尋找很多資料,這讓她不知道來中國讀書的選擇究竟是對是錯,擔心自己的研究難以進行下去。

“我那時候有點想打退堂鼓了。”失落的情緒伴隨她整個九月,所以在十月初,她趁著中國的國慶假期回到馬來西亞調整一下自己。“那時候腦子裡有一個聲音在說,這不就是你一直希望的嗎?你的願望都要實現了,你還要害怕什麼?”短暫休息過後,吳小紅決定回到北京繼續學業。

疫情讓研究更為便利

2020年初開始席捲全球的冠病疫情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不過,對於吳小紅來說,“我不用做田野調查,所以疫情對我其實影響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還讓我的研究更為便利。”冠病全球大流行以來,為了方便各地讀者和研究人員,許多大學和圖書館都在網上將資源進行了公開,也有更多老師把課堂搬到線上,吳小紅不用跑到新加坡、荷蘭、英國去聽講座,足不出戶就能聽課學習。

疫情反反覆覆時好時壞,吳小紅一度以為疫情很快就能結束,就給一位身在德國的印度學者寫電郵,詢問老師的開課時間,希望在疫情結束之後旁聽老師的課。讓吳小紅頗為意外的是,這位老師很快就回復並邀請她在網上聽自己授課。“我沒想過這會發生在我身上,他毫無條件地讓我去上課了。我們12個人在世界不同地方都在聽他講課。”

而一些二手書商在疫情發生後為了維持收入,紛紛將生意開到網上,吳小紅通過臉書與書商聯繫,在北京就能得到許多當地材料。“有二手書商跟我保持比較良好的關係,他看到有相關的東西會告訴我。”由於國際運費價格較高,吳小紅並不是把所有材料都原版購入。一些二手書商會在她付款後將書頁一頁一頁掃描下來,再發到她手機上,哪怕那本書有足足2500頁。

2023年7月,吳小紅博士畢業。對於當初毅然到北京讀書的選擇,她覺得這條路沒有走錯。

學會借鑑是重大收穫

她說,在中國的這些年,一個重大收穫就是學會了借鑑。原來,同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傳播會發生變化,但故事的主幹及核心內容多被保留。吳小紅導師的團隊就是在研究同樣的故事在不同語種中的傳播。通過借鑑其他語種研究人員的研究方法,吳小紅找到了研究這個故事在馬來人、印尼傳播的理解和翻譯突破口。

同時,導師的指導也讓她受益匪淺。有一次,吳小紅要翻譯一個從印度傳到馬來西亞的民間故事,為了打開思路,她翻看了許多唐代的傳奇故事但依然一籌莫展。導師便提醒她,可以看看佛經或者其他東方國家的傳奇故事,沒準能受啟發。“如果沒來中國,我可能就只看馬來文的資料,完全想不到這個東西是可以有交融的。”在吳小紅眼裡,導師不是一個話多的人,但總提醒他們,不僅要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好,也要去看一下外面的事情。這句話讓她的視野和格局都打開了。

马中建交//吴小红/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文化学者吴小红
2021年2月23日作為高校學生代表,吳小紅(坐右一者)參與了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館教育處主辦的新春晚宴。

回想博士期間一個人在學校外面租住,過著看資料、翻譯的簡單生活,吳小紅笑言:“我真的太喜歡自己的東西了,有時候都捨不得睡覺,因為睡了醒來可能思緒就斷了。”那時候,她要是狀態好,一天就可以翻譯4000字,速度遠超從前。讀博期間她還發表了許多篇論文,“以前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時候,一年能有一篇就很厲害了。”吳小紅覺得,這都是北大的學習、研究氛圍推著她前進,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最終變成了她的能力。

從北大畢業後,吳小紅選擇到中國的南部省份廣西的一所高校做老師,進一步拓展自己博士期間的研究。作為面向南海的一個省,廣西是中國做東南亞、東盟方面研究比較深入,與東盟國家交流較為頻繁的地方。廣西的生活可能不及首都北京方便,但對作為學者的吳小紅來說,可能與她更為適配。“我過了那個30來歲需要打拼的年紀了,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種慢慢的積澱,還是以自己想做的東西為主。”

马中建交//吴小红/每日一篇/大马人在中国/文化学者吴小红
2021年4月15日,在民間文學老師陳崗龍教授(左四)帶領下,吳小紅(右二)與同學前往國家大劇院觀賞了新疆大型史詩劇《瑪納斯》演出,並與史詩中文譯者阿地利教授(左三)合影。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