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全国综合

|
发布: 2:19pm 05/07/2024

舞蹈

马中建交50周年

中国人在大马

王礼娜

舞蹈

马中建交50周年

中国人在大马

王礼娜

馬中建交50週年 | 在吉打推廣文化藝術 王禮娜 用舞蹈牽線中馬

报道:黄惠玲
照片:王礼娜提供
馬中建交50週年///已審/中國人在大馬/王禮娜
天生舞者王禮娜。

(檳城5日訊)天生舞者王禮娜,從中國遠嫁馬來西亞後,並沒有放棄文化藝術的工作,她希望利用舞蹈作為中國和大馬的橋樑,成為帶動中馬兩國友誼和交流的使者。

來自中國四川成都的王禮娜(30歲)說,如果沒有嫁到大馬,她可能會一直待在中國,成為舞蹈老師。

ADVERTISEMENT

但,因為緣分和愛的牽線,讓她找到了真命天子之外,也想要讓中馬兩國在舞蹈藝術工作上,有一個鏈接。

“如果我沒有嫁到大馬,身在國內的我希望做好一名舞者和舞蹈老師。來到大馬,經歷改變了之後,我的理想不再侷限於當一名舞者。”

她表示要用專長的舞蹈,作為中馬兩國的橋樑,促進兩國友誼,這就是她在大馬生活後的願望,她也願意當這名使者。

為了達成這個願望,她從本身的舞蹈中心開始,她的舞蹈中心聘請了中國教師和本地教師,大家共同為文化舞蹈藝術工作交融。

對大馬人初印象很友善

畢業於四川藝術學院舞蹈系的王禮娜,從事文化舞蹈藝術工作已有21年。

馬中建交50週年///已審/中國人在大馬/王禮娜
畢業於四川藝術學院舞蹈系的王禮娜,從事文化舞蹈藝術工作已有21年。

她從8歲開始學習舞蹈,11歲獲選進入舞蹈學院,之後就一直沒離開,也離不開舞蹈。

談起與馬來西亞的緣分,她笑說:“我就是適合在大馬生活的中國人。”

她說,她於10年前第一次到馬來西亞旅遊時,第一個印象就是大馬人都非常友善,即便是陌生人,彼此之間都會打招呼或點頭微笑。

當時候,她是安排3天的旅程,到吉隆坡旅遊,之後再到新加坡和泰國展開一條線的旅程。她從沒想過,在那之後,自己竟然可以住在這片土地上,成為半個大馬人。

馬中建交50週年///已審/中國人在大馬/王禮娜
王禮娜為愛奔馬,與丈夫廖昶燊育有一子,一家三口樂融融。
大馬食物非常合口味

說起大馬美食,王禮娜最愛的是炒粿條、冰沙、煎堆等,同時她也喜歡偏辣和酸的泰國菜。

她說,她的家鄉成都是屬於潮溼的盆地,當地人吃花椒幫助排溼,所以在飲食習慣上比較偏向麻辣,但大馬是比較酸辣。

她剛開始到吉打時,就沒有面對吃不下食物的情況,因為這裡的食物都非常合她的口味。

唯一比較挑戰的是交通,因為本地的交通或公交比較不方便,外出基本都得自己開車。因此,她剛嫁來這裡的時候,外出都比較麻煩,需要其他人幫忙載送。

但適應能力強大的她,後來自己考了駕照,自行開車,現在一些鄉間小路,她都通行無阻。

學會國語 跑政府部門沒問題

語言和溝通是在大馬日常生活的難題,但這10年來,她已經學會了用國語溝通,到政府部門或是與友族溝通比較順利了。

她說,之前到政府部門處理文件,會面對語言障礙,這也迫使她學習馬來話的決心。

“我開始上網學習,且與工廠的一些馬來員工做簡單溝通和交流,學習簡單的馬來話,現在基本溝通買東西,都不成問題。”

馬中建交50週年///已審/中國人在大馬/王禮娜
王禮娜很快就融入了大馬的生活日常。
吉打生活舒適包容心強

10年前為愛奔馬,王禮娜愛上了吉打這片土地。

與丈夫廖昶燊交往期間,她曾多次往返中國和吉隆坡,但相較於首都,她更喜歡吉打的樸素,且當地人將傳統文化保留得完美無缺,更讓她讚歎!

她形容,吉打是一個生活節奏比較慢,且舒適和悠閒的地方,這裡的人也比較有包容心和佛系。

雖然出生在四季的國度,但王禮娜其實偏愛夏天,恰好大馬的天氣正適合她。

努力讓家長對藝術改觀

被視為文化沙漠的吉打,對於這名舞蹈藝術者是一項挑戰。

王禮娜說,她剛到吉打的時候,發現這裡的人對於藝術的思維是保守的。普遍上,家長對於孩子在教育上的要求,更注重於成績。

“吉打不同於成都,成都的孩子們都可以報讀自己喜愛的興趣班,除了學校基本學習,週末或晚上時間,孩子都可以把時間用在興趣班。”

相反的,她說,大馬或是吉打的教育方式比較不一樣,大馬家長會比較看重成績,而忽略孩子的興趣學習。

她從一開始被排擠、冷嘲熱諷,到今天看到家長對於舞蹈藝術的改觀,讓她覺得自己的堅持和付出沒有白費。

學習舞蹈也有好前景

大馬華人確實在中華文化和習俗上,保留得最好的國家之一。前輩們出錢出力維護和發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這讓王禮娜感到非常驚訝。

她說,一些習俗在中國已經慢慢看不到了,但大馬仍保留非常好,包括一些拜祭或是各節慶的習俗,保留非常完善。

“這裡的華人也非常喜歡中華舞蹈和華人文化,但他們的印象中,中華舞蹈就是扇子或手巾,當他們看到了我的舞蹈呈獻,才發現原來中華舞蹈可以如此變化無窮。”

她表示,在推廣舞蹈方面,一些當地人思維還沒打開的時候,都存在一種既定的思維,即是“為何要學舞蹈,只要讀好書就好”,因為舞蹈看不到前景。

這也是她10年來堅持和努力,從學校擔任舞蹈教師開始,教導學生和舉辦各種的表演平臺,讓大家看到華族舞蹈,從而改觀。

馬中建交50週年///已審/中國人在大馬/王禮娜
王禮娜用了10年的堅持,讓家長改觀對於舞蹈的刻板印象。

“我們從各種活動和表演上,讓大家看到我們,矯正大眾對舞蹈的正確觀念,讓大家對華族舞蹈多點了解和改觀,尤其也讓官方看到了我們的存在。”

她說,現在文化部門也邀請她為國家級舞蹈員培訓。

馬中建交50週年///已審/中國人在大馬/王禮娜
王禮娜帶著舞蹈團到各地參與演出和比賽。
敬佩大馬華人保留祖根

“我們都是華人,無論是中國或是大馬的華族,大家都是在同一個中華民族文化下存在。但,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語言,這也是大馬華人最厲害的地方。”

王禮娜說,在成都,她學習的是中文和英文而已,但大馬的華人,除了3種語言之外,還有本身籍貫的語言,這就是中國和大馬華人的差別。

她對於大馬華人在保留祖輩的根的精神方面,肅然起敬,因為包括語言和教育方面,大馬華人都努力地把根留住。

遵守禁忌發揚華族舞蹈

相互接納和包容,是王禮娜在馬的生存之道。

吉打是以馬來人居多的州屬,而長期居住在吉打的王禮娜一開始不習慣也不會與馬來人溝通,尤其是一些馬來人的習俗和禁忌,都是必須學習的功課。

她說,當官方單位看到了他們的舞蹈,並邀請舞團出演,在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依據本地的習俗,且在編舞方面也融入本地文化,包括服裝的呈現等。

馬中建交50週年///已審/中國人在大馬/王禮娜
王禮娜在編舞方面融入本地色彩,在華族舞藝表演中取得亮眼成績。

“我們舞團呈獻表演有些是王族的場合,一些禁忌都必須要了解和遵守。”

多元文化和三大民族是大馬的特色,也讓她有機會體驗到三大民族的文化節日。每個種族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她特別喜歡印度文化。

“也許與歌舞有關係,我比較喜歡印度文化,且每年的屠妖節期間,我都會特地到印度街感受當地人在採購、食物和歌舞等方面的經歷。”

未來,王禮娜希望可以培養更多自己的團隊,讓中華文化不再侷限於華人的地方,反而是帶動到大馬更多的地方,讓大家對華人舞蹈的改觀,通過舞蹈瞭解華人在本地的生活。

她說,她在編舞方面都會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狀態,她希望可以做到,把最原始正統的中國舞帶來這裡,再從原本中國舞語彙中,挖掘屬於馬來西亞本土華人的一個語彙,從這個方面進行改善和加深。

她祝願,中國和大馬的友誼可以天長地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